观赏鱼趴缸原因大揭秘!水温水质等因素及应对措施全知道
新鱼被放入鱼缸中,它们往往倾向于藏匿于缸底,保持静止不动,这样的情形让不少养鱼人感到困扰。实际上,这一现象背后存在诸多缘由,下面,我们将逐一向大家揭晓。
水质不适
新鱼被放入鱼缸后,往往会对水质感到非常不适应。这主要是因为鱼缸中的水质并不稳定,例如,如果频繁更换水量,水质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,鱼儿在这种环境下会感到非常不适应。以常见的小型热带鱼缸为例,假如一次性更换的水量超过了缸内三分之一,那么到了第二天,鱼儿可能会趴在缸底。所以,在后续的换水过程中,每回替换掉水族箱内大约三分之一的液体是比较恰当的,这样做有助于减少水质波动对鱼类的干扰。
清洗滤材时要注意,滤材内部含有维持水质平衡的硝化细菌。如果清洗过于频繁,可能会对硝化系统造成伤害,进而引起水质变差。有些新手几天就彻底清洗滤材,结果没过多久,鱼儿在鱼缸底部就失去了生机,这种情况正是由于水质不稳定所引起的。
环境改变
若把新鱼放进鱼缸,鱼缸里的环境就会有所改变,老鱼可能会觉得不舒服,然后就会靠在缸边。比如说,把一条凶猛的大鱼放进原本只有温顺小鱼的小鱼缸里,小鱼可能会因为受到惊吓和领地被侵犯而躲到缸底。一般来说,鱼儿在适应了一段时间后,状况会慢慢变好,不过在这段时间里,要让它们保持安静,减少打扰。
鱼儿对光线和水流的变化也很敏感。把鱼缸从阴暗的地方搬到明亮的地方,或者水流突然变得急促,鱼儿就会感到烦躁不安。有位养鱼爱好者调整了鱼缸里的造浪泵,水流强度加大后,鱼儿就紧紧地贴在缸壁上。只有等水流强度减小一段时间后,鱼儿才能重新平静下来。
新鱼应激
新鱼被放进鱼缸,往往会出现紧贴缸底的现象。这主要是因为鱼儿在漫长的运输途中会非常疲惫,甚至可能遭受伤害。而且,它们刚到一个全新的地方,一时间很难适应,就会变得胆小,于是便躲到了缸底。以从外地买来的热带鱼为例,在经过几天的运输之后,到达新鱼缸,常常会先躲到缸底去。此时,只需让鱼儿安安静静地歇息,无需急于投喂食物,待它们恢复精力,慢慢适应新环境即可。
还有一种情况是,鱼儿并未经历适宜的温度和水质调整过程。新购入的鱼被直接放入鱼缸后,水温与水质发生了显著的改变,这引发了鱼儿的应激反应,导致它们趴在缸壁上。部分养鱼初学者会直接将鱼从常温的袋子中倒入温差较大的鱼缸,结果鱼儿很快便出现了趴缸的问题。
领地受侵
鱼缸新增了新伙伴,若这新来的鱼个头不小,或者性格比较强悍,那么原本生活在那里的鱼儿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地盘被侵犯了。就拿把一条体型较大的罗汉鱼放进原本只有小孔雀鱼的鱼缸来说,那些孔雀鱼就可能躲到缸底去了。一般情况下,我们只需要让鱼儿自己慢慢适应就好,但控制好鱼的数量也是极为重要的。以一个小型的方形容器为例,假如依照每升水饲养一厘米长的鱼这一规定,若饲养数量超出限度,容器内空间便会显得逼仄,同时水质也容易遭受污染。
锦鲤和金鱼适合的饲养密度较低,这主要因为它们进食和排泄的频率较高,容易使水质受到污染。如果不注意控制饲养密度,鱼儿不仅可能因为密度过高而沉到水底,还可能引发疾病。
交叉感染
若鱼缸里已有鱼儿存在,那么新来的鱼儿最好先进行消毒。这是因为不同环境下的鱼儿可能带有病原体,如果不加处理就混养,极易引发交叉感染。有些养鱼爱好者在把新鱼放进鱼缸时忽略了消毒,结果没过多久,鱼缸里的鱼儿就相继生病,无法正常游动。若条件允许,建议先将新来的鱼儿单独饲养并隔离一周时间,这样做可以确保其身体状况良好且无疾病,随后再将其放入同一鱼缸与其他鱼儿共同生活,以此减少鱼儿因生病而无法游动的风险。
一些鱼在运输过程中不幸感染了病原体,待它们返回家中不久,便显现出身体衰弱、食欲下降等症状,遇到这样的问题,必须立即进行救治。
硝化系统未建成
若未对水体进行养护或养护时间不长,鱼缸中的硝化作用尚未建立,水质持续恶化,鱼儿可能会因不适应而趴在缸底。比如,有些新手在刚买来鱼缸后急于放入鱼儿,结果不久鱼儿便出现健康问题,躺在缸底。因此,应仔细构建鱼缸的过滤系统,并依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开缸和养水。一般情况下,需待过滤系统运作至少半个月,方可考虑引进鱼儿。此时,水质和环境条件更适宜鱼儿成长,同时也有助于减少鱼儿因水质问题而出现趴缸的可能性。
在此,我希望能向各位求教,在养鱼过程中,若遇到鱼儿沉入水底的情况,大家都是怎么帮助它们恢复活力的?另外,还请大家为这篇文章点赞并分享,让更多的养鱼爱好者能够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。